5月15日,生态环境部举行4月例行新闻发布会,与会专家介绍了蓝天保卫战工作进展。

2019年,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2.0%;重污染天数比例为1.7%,同比下降0.1个百分点;PM2.5浓度为36微克/立方米,同比持平,根据中国气象局《2019年大气环境气象公报》,2019年全国平均PM2.5气象条件比2018年偏差5.7%,能够持平实属不易。总体而言,全国空气质量稳中有进,主要呈现以下四个特点:

一是PM2.5降幅收窄。2019年,全国未达标的261城市PM2.5浓度同比下降2.4%,与前三年年均7.7%的改善幅度相比,下降速度明显放缓。

二是O3浓度明显上升。2019年,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O3浓度同比上升6.5%,以O3为首要污染物的超标天数占总超标天数的41.8%,导致全国优良天数比率同比损失2.3个百分点。

三是SO2浓度持续大幅改善。2019年全国SO2浓度为11微克/立方米,与欧美等国家浓度相当;同比下降15.4%,比2013年下降65.6%;337城市连续两年SO2全部达标。

四是秋冬季重污染天气依然高发。2019年1—2月,受不利气象条件影响,京津冀及周边地区、汾渭平原PM2.5浓度同比分别上升24.1%、26.6%。这个秋冬季,内蒙古、东北三省的多个城市出现长时间重污染天气,包头、哈尔滨甚至出现PM2.5“爆表”;春节期间,北京及周边城市先后发生2次重污染过程,这些都说明大气污染治理任务依然任重道远。

今年全国空气质量开局良好,截至4月底,337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4.8%,同比上升5.0个百分点;重污染天数比例为2.6%,同比下降1.0个百分点;PM2.5浓度为42微克/立方米,同比下降12.5%。

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重污染的成因已摸清,主要可以概要成以下四个方面

第一,超出环境容量50%以上的高强度排放,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重污染频发的根本原因。我们知道“2+26”城市除了二氧化硫这一种污染物以外,其他的主要污染物的实际排放量都超出了环境容量的50%以上,排放强度达到了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到五倍,并且在采暖季又增加了30%左右的排放量。另外这个区域里边,还存在着大量钢铁、焦化、玻璃等企业,主要生产工序是不可中断的,所以它没有办法在短期内实现大幅减排。

第二,最近几年气侯变暖的大背景,造成了气象条件的趋于不利,这是区域的秋冬季大气重污染天气过程形成的重要诱因。在京津冀和周边地区是位于太行山东侧和燕山南侧半封闭的地形,属于弱风区,秋冬季经常出现我们讲的“暖盖”现象,所以容易造成污染物的积累。在当前污染物排放强度相对比较高的态势下,一旦出现相对比较长时间的高湿、逆温等极端条件的时候,整个区域环境容量会进一步减少一半以上,就会诱发大范围的重污染过程。

第三,高浓度的氮氧化物和VOCs造成大气氧化性偏强,这是重污染期间二次PM2.5浓度快速增长的关键因素,监测结果表明,这个区域里PM2.5浓度和占比都在显著下降。京津冀和周边地区大气的氧化性总体上处于高位,并且重污染地区二次转化速率提升。

第四,这个区域大气污染区域性特征很突出。京津冀和周边地区处于同一个空气流场当中,大气污染相互影响是有非常明显的特征。重污染期间,污染物主要沿着西南、东南和偏东通道的向北京传输,区域传输的平均贡献可以达到45%,个别的污染过程里,甚至还会到70%左右。

目前,大气污染治理已经进入攻坚期,要确保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顺利收官,我们仍面临着许多挑战,主要有以下几方面:

一是PM2.5浓度依然较高,虽然今年全国PM2.5浓度普遍下降,但“2+26”城市的PM2.5浓度仍然较高,2019年达到57微克/立方米。今年春节期间,北京周边出现了两次重污染过程就是典型案例。

二是臭氧污染逐渐显现,臭氧浓度逐渐上升,成为仅次于PM2.5的影响优良天数的重要因素。去年7-9月,全国多个省份出现高温少雨的气象条件,导致O3浓度同比大幅提升,超标天数明显增加。今年夏天如果再出现类似的气象条件,将对完成优良天数比率目标带来较大影响,绝不能掉以轻心。

三是结构调整难度较大。随着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深入,末端治理空间和减排潜力越来越小,未来工作重心将逐渐转向结构优化调整。而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偏重、能源结构偏煤、运输结构偏公路、用地结构偏粗放等问题尚未根本改变。宏观上,这些结构优化调整任务是促进高质量发展、拉动有效投资、补齐短板,实现经济环境双赢的重要举措;但微观上,具体到每一个项目上,都是“难啃的骨头”。

专家们表示,下一步将继续会同有关部门,深入贯彻《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》的具体要求,继续推进四大结构优化调整,推动PM2.5和O3协同治理,实施夏季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攻坚和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,积极应对重污染天气,完善蓝天保卫战专项督察机制。